我院关工委活动之“追寻历史的痕迹”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2017年3月22日,我院关工委邀请了学院退休教师陈传才教授开展“追寻历史的痕迹——文学院院史介绍”专题讲座。陈传才
同志是文学院老一辈学人,曾担任过中文系系主任,是见证过文学院成长历史的老党员。讲座在公教三楼进行,参与人员包括
文学院关工委副主任胡玲莉老师及委员邢华老师、文学院第十三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及部分学生党员。陈传才老师以文学院
的发展历史为脉络,串联起老一辈文学、语言学学人筚路蓝缕,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研究阵地的光辉事迹。
在讲座中,陈老师从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原中文系)成立的故事讲起,真切地回忆了人民大学作为党创办的第一
所大学的历史,同时这也是一部人民的语言文学研究阵地的开拓史。
陈老师讲座现场
陈老师介绍道,中国人民大学老文学院刚成立的时候叫中共语言文学系,而不是中文系,有语言和文学两个专业。在马克思
主义文学研究班(成立于1959年)的基础上,于1960年7月份成立了语文系。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班,是当
时中央三团部和三团部主管文艺的周扬副部长等领导的决定。周扬副部长等人找到了当时中共国学院学部的文学所,所长便是何其
芳。他们想要以一个大学为依托来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班,因为人民大学的何洛教授与何其芳、周扬同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的人,于是便选中了人民大学。周扬当年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何其芳是鲁艺的中文系主任,何洛教授是鲁艺中文系的党的
负责人和教师。三人一拍即合,吴玉章老校长点头后,这个文艺研究班就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
这个文研班从59年到63年,招了三届学生,共一百多人。后来又招了一届进修班,进修班不招研究生,只招进修生,规格很高,
都是各个单位的文化、文艺理论方面的拔尖人才,毕业后这些人都成为各个省文联、作协的负责人。到1965年为止,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研究班共招了四届,三届文研班,一届进修班,文研班结束后,便留下了语文系。
语文系受到文研班办学方向和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影响,在何洛教授的领导下,一方面承继着延安鲁艺、华北联大文学院一路走
来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培养专门人才的要求,在坚持个性化的基础上强调本科教育的正规化和专业化。
要正规化、专业化来培养国家继续建设的人才,便需要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不可能完成本科教育的正规
化和专业化的。因此,吴玉章校长亲自聘任国学大师谢无量、曾天宇老先生坐镇语文系。在那个时代,语文系是人民大学一道独特的
风景,中青年老师不仅认真教学,热情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而且鼓励学生开展各类文艺社团,如话剧团、诗歌朗诵组、创作评论组。
总之,60年代是年轻的语文系富有朝气、大展宏图、扶摇腾飞的时候。然而,一场亘古未有的文化大革命阻断了它前行的道路,71、
72年人民大学撤销,我们语文系也就到此终结。
接下来陈老师讲到文革以后的中文系。改革开放之初,学校同整个国家一样,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艰难腾飞时期。教学要走上正轨,
学科要获得新生,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消除极左思潮流毒。语文系诸多学科受文艺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影响,把文艺观念的正本清
源置于改革的中心地位。主持语文系(后改称中文系)工作的副主任俞圣祺抓住机遇,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拨乱反正的教学和科研中
重新编写教材,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高等教育。陈老师说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俞圣祺同志一个教研室接一个教研室地找老师讨论编书
的工作,了解编书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尽可能为老师排忧解难。短短四五年间,我系新编出版了《文学理论》、《马列文论选讲》、
《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简编》、《语言学概论》,后来又编写、出版了《中国文学理论史》(三册)。虽然这些新编教材对
学科体系的观念方法的探索还很初步、很不成熟,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把文学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和
研究,并从文学实际出发总结我国的文学实践经验,这样就有利于研究新时期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走向。
中文系新编的教材根据当时文艺作品,把人的感情、人的爱、人的理想追求凸显了出来。新编的教材自然能够引导学生去分析
去鉴赏新的作品。直到1991年,我们中文系不仅出版了一批在全国影响广泛的教材和著作,而且有十项学术著作、代表性教材获得
高校著作教材的一等奖、二等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制定了多层次多学位的人才培养
规划,加大培养硕士和博士的规模,此时期中文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从1979年到80年代中后期,中文系的研究生规模以
一二十人扩大到五六十人,已经有五六十人了。加上准备招收的第一届文艺学研究生班和语言学的研究生班,硕士生人数就达到了
近100人。从1987年到1993年,陈老师主管整个中文系研究生的工作。陈老师谈到,根据他的体会,指导研究生也好,办研究生班
也好,关键要抓三个环节:第一,把好招生质量关。要求文艺学学生要有艺术感染力、理论分析能力,写作的基本功要扎实。第二,
要把读书、讨论、写作结合起来。老师们开列了120部书目,要求学生在三年时间内读完,其中有40本是需要精读的,另外80本泛读
即可。结合学生的系统阅读,老师还把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专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见解
写成文章。第三,把好学位论文答辩关。老师还谈到,当时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西文化之辨、中西文论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问题,始终困扰中文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以文艺学学科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学界就一直围绕着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等理论难题,展开持久而
激烈的论争。其中,1982年春天,首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即将开始,一位姓李的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是《人道主义是文学的灵魂》,
他结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加以论述,力图突破文学的“人道主义禁区”。虽然他的观点有所偏颇,但确实切中时弊;然而,当时主流
意识形态正在批判那篇影响广泛的《异化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文章,所以他的导师没有给他通过。后来,陈老师与这位同学做
了一番谈话,希望他把文章从论题到论述方式作些修改,但他坚持己见,不采纳其他观点。结果,他的论文没有通过,也没有毕业。
十多年后,他出了一本文集,把这篇没有通过的论文收录其中,并把文集寄给陈老师。陈老师深情说道,一方面为他不改初衷、追
求真理的勇气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对当年没有能力帮他完成论文答辩而感到内疚。但是,中文系研究生善于独立思考、勇闯文学
理论“禁区”的文化品格是难能可贵的,是学术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内驱力,也是中文系得以长足发展的精神资源之一。
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到建国以后的文学理论研究班、语言文学系、复校后的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院一批批学人始终心系国
家,努力奋斗,在这一方阵地上战斗。
学员同陈老师合影留念
陈老师的讲述真切动人、激情洋溢,使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在培训结束之后,学生党员们根据陈老师
在会上的讲述,制作了微党课视频《秋色入梦忆校园》。该视频以陈传才老师的同名文章为底稿,讲述了他亲身参与母校建设和发展
的一系列回忆,配以他为学院积极分子授课、学生党员探访及其他相关的影像资料,展现了对校园的眷恋与拳拳爱徒之心。
图/文 文学院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