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老风采

笔墨丹心寄长征 ——记艺术学院沈尧伊教授

北京宋庄的一座小院里居住着这样一位画家,四十多年来他深居简出,专心创作,他说:“一个人做事得有始有终。我用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画长征,那我就把它做完整。”这位画家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沈尧伊。

微信图片_20230912152231.png

沈老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绘画技巧,还用作品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学艺术的学生应如何表述精神、信仰。沈尧伊自求学起就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在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连”成员前往部队接受锻炼时,他在无意中见到了红军长征的地图,深受触动,不由想起了斯诺的话:“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这颗向往长征的种子就此埋在年轻的沈尧伊心中,那时有关长征的资料十分有限,沈尧伊便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复原这段史诗。

到大学任教后,沈尧伊主动提出创作长征题材的作品。为了在作品中充分体现红军长征的精神,1975年的夏天,沈尧伊背上行囊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一边走一边画,从江西走到了陕北。走过松潘草地时,那里的自然环境令他终身难忘,因为向阳处太阳过于刺眼,照得人睁不开眼睛,背阳处却冷得令人发抖。他说:“我们在那儿画画的时候,只能在一半太阳、一半阴凉的交界处进行创作。”这是沈尧伊第一次亲手触摸有关长征的记忆。

为纪念红军穿过松潘草地的壮举,沈尧伊创作了题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型油画作品。长征所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年轻的沈尧伊,那时他只有32岁。这是他第一次创作大型油画,决定去画稿的时候,他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实际上我当时等于是立志,我就是要把表达长征的事情进行到底。”

长征这一段历史的伟大之处就是毛主席讲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1975年开始,沈尧伊先后5次独自走访长征路线,长征题材始终占据他艺术创作生涯中核心位置。一路上他创作的作品很多,获得的感悟也很多。谈到长征精神时,他将自己的感悟娓娓道来:“何为长征精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永不低头,就是长征精神。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很多事情,曲曲折折,但信念不会变。”

沈尧伊先生曾对时代潮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社会上的大众文化活动需要是节奏快,生产周期短,产生的效应大,但不适合我这样的画家。我需要很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情。我这个年龄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就不会觉得累;喜欢,投入多少也不会觉得吃亏。”在四十多年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沈尧伊先生坚持自我,远离流行潮流。上世纪80年代,新潮艺术盛行,许多画家转到新兴艺术创作,沈尧伊先生依然执着于他所热爱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每一次奔赴在长征路上,他便音讯全无,家里人觉得他好像失踪了。几个月后他又风尘仆仆地回来,满载着厚厚的写生作品和创作草图。

沈尧伊先生用一辈子画长征,用一生感悟长征精神。在他心中,长征已是一种情结,融入生命、深入骨髓。艺术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能够集中、凝练地表达一个主题。也正是如此,沈尧伊先生的长征画作总是非常纯粹,画面中昂扬着对革命的热情和坚定信念。

正如毛泽东主席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所谈到的:“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红军长征距今近九十年的时间,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雪山草地,也纠正了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这样在革命者的脚下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沈尧伊先生作品中所描绘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深深感染着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长征之路上,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作者:公睿妍、邓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