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老风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受访人物:陈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开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2至2000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曾建立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并任主任。曾兼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我们以前编程序屏幕都没有,键盘都没有,什么东西都拿纸带穿孔对着灯光看,都是这么学编程序的。”寥寥数语,但其中反映出的辛苦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现在对程序员职业的各种耳闻,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之下,他仍能披荆斩棘,在国内率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辅导员、信息学院陈禹教授。

从1978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陈禹教授已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了40年,包括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在这40年中,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之中,尤其是在完成大量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的同时,顺应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潮流,在高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陈禹教授认为,自己所从事领域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这四十年对于他这一代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一辈子忘不了的。国家需要人,只要有决心学,艰难险阻都会迎刃而解。个人的成长成功,与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支持密不可分。

1978年改革开放,人民大学得以复校,邓小平同志曾指示,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人民大学复校时只新增加了一个系,就是陈禹教授所在的经济信息管理系,顾名思义,这个系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管理,使经济管理现代化。受导师陈余年教授的影响,当年的陈禹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成为一名使用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做些实际应用的技术人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教授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在谈话中,他给我们分享了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陈禹教授提出和建立国内大学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  

1994年,陈禹教授受著名学者弗农∙史密斯研究成果的启发,提出了在国内利用计算机技术做经济学实验的建议,这得到了人民大学时任校长袁宝华等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通过与弗农∙史密斯的直接交流,陈禹教授成功建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建立起来之后,当时全国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因为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都是理工科的,从来没有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验室。这也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1997年,实验室荣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于是引来了很多学校观摩、学习。

陈禹教授也因此与弗农·史密斯教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受陈禹教授邀请,于2004年的年中首次来到中国,在人民大学做了学术报告。

经济科学实验室建立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自2000年以来,经济管理实验室研讨会的召开一直没有中断过,与会人员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现在要控制人数的400人。而且教育部明确纳入支持计划,在全国建立29个示范中心,全国现在有600多个学校都有经济科学实验室。陈禹教授在经济科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谈到这段经历,陈教授感慨道,从经济实验室的建立,可以看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管理经济学科的进步以及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二个故事是陈禹教授主持接通了人民大学校园里的第一个电子邮件账号。  

经前辈萨师煊教授介绍,1987年10月,陈禹教授结识了挪威学者索贝克,并到挪威特拉汉姆大学做访问学者。在那里,陈禹教授第一次尝试了通过E-mail的交流。在当时,一封信来回需要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E-mail却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这对陈禹教授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

回国后,陈禹教授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租了一条E-mail专线,又自费购买了一台286PC机,用挪威的账号马上给所有的朋友发了邮件,这在当时引起了全校的轰动,奇货可居之下甚至需要学生在这台电脑旁轮流值班。2014年,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大会上,一面电视墙呈现了中国最早的200个电子邮件用户,陈禹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两个故事讲完,陈禹教授说到,无论是实验室的建立还是E-mail的接通,都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改革开放创造了好的环境;第二是领导要有远见,有领导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第三是要有一帮实实在在干活的人。

陈禹教授认为开放的前提就是承认有好多不知道的事,并举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人走路前面远处看不清,往回看也看不清,只能看清前方5米,那你走不走呢?我看清5米,我就走3米,等走到3米,我再往前看。”

如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谈到对18级新生的祝福,陈禹教授这样说到:“希望他们比我们过得好,现在有更多空间,更多信息来源,有那么好的技术。今天能这么做是有多少人的劳动积累在里面,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一个E-mail发出去的时候,你得知道它中间走了多少路。你完全依赖这个社会,若离开这个社会,你连小老鼠都不如,小老鼠都比你生存能力强,离开这个社会你一天都活不下去。社会越发展,个人越依赖社会。自觉地做社会的一员,尽力做自己的工作。”

这些话也让我想到了陈禹教授常讲的一个词,就是“顶天立地”。做人要坚守一个基本的理念,对社会、对世界基本的理念,就是顶天。立地就是积极接触社会,不要整天想一些虚幻的东西,不食人间烟火。人生必须要平衡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顶天立地,就要20%的时候去思考基本的问题,80%的时间参与社会现实,也就是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仰望星空。

聆听了陈禹教授的故事,我想,一个人的成功,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都不可或缺,个人的成长经历总是带有时代鲜明的烙印。陈禹教授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支撑他不断奋斗、一往无前的,是那用自己所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志向,是那一颗赤子之心,更是他这一代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陈教授丰富人生经历中所有成就的取得,只因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创作团队

组织者:刘永刚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张 彤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采访人:张 辉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18级 硕士生

作 者: 张 辉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18级 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