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历史,祈愿和平——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年中国人民迎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值此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纪念为赢得胜利而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控诉法西斯主义带给人类灾难性的毁灭,呼唤和平来之不易。
(一)
历史是不容忘却的,忘却就意味着背叛。第一,历史的事实不容忘却,即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是一场种族灭绝的侵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妄图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直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14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所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通过集村、并屯制造千里无人区,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屠杀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战俘,就连老人和儿童都不放过……,中国蒙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富饶的资源被大肆掠夺、民族的精神被强制扼杀、人民的生命被任意屠戮……,按照联合国《关于防止和惩办灭绝种族罪国际公约》的定义,“蓄意全部或局部地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及类似群体的行为”来判别,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兽行,不仅违反国际公法,而且违反一般的人类道德和良知,是地地道道地对中华民族的种族灭绝,如当年中国老百姓所说的是“亡国灭种”。这血染的历史
不可能被遗忘,也不容许被歪曲。日本右翼势力用历史虚无的态度,一方面轻描淡写地用“进入”、“占领”等词语抹杀“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侵略罪行,企图否认乃至美化侵略战争;另一方面用参拜“靖国神社”,国有化钓鱼岛,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甚至染指我国的南海等行径改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面对当前处于低谷的中日关系,我们更有必要揭露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是一场“种族灭绝”的战争的实质。
第二,历史的精神不能忘记,即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决不向侵略者屈服的民族团结、自尊、自强的精神应该发扬光大。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可以追溯到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与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从1895-1945年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蚕食、瓜分、侵略和占领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半个世纪,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昂扬奋进的历史。自1931年日寇侵略我国东北开始,东北人民就自发地组成抗日义勇军和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在白山黑水之间打击日本侵略者,其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路抗日武装相继汇聚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旗帜下,成为在东北战场上抗击日寇的中坚;随着日本侵略者向华北进犯,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1935年的“西安事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了全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阻遏并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在几个月内吞并中国的梦想。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的战略、人民战争的思想、游击战的战术原则,从思想上武装了抗日军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游击队发动千千万万的民众,汇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的主力,既无法实施“北进”计划,其“南进”的步伐也被迟滞。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同盟国之一,在中国及亚洲战场上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创,牵制了作为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日本侵略者的主力,极大地支援了欧洲战场反抗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历史昭示我们:中华儿女绝不甘凌辱,中国的领土绝不容宰割,中国的主权绝不容侵犯。
第三,历史的经验不能忘记。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如下几点:其一,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各族人民共赴国难,海外侨胞倾力支援,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团结起来的中华各族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其二,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牵制了上百万日军,而自己从未被消灭。” 以至于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曾经疾呼:“如果有人认为只要和重庆能够谈判成功,就可以解决中国事变,那是很大的错误。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 乔良将军在其《鬼子投降前最后一个月,国共两党各自在干嘛?》一文中,用数据做了比较。在1945年7月这胜利到来的最后一个月里,占有国家主要财力、人力、物力的国民政府军队丢了18座城,让这些地方的人民在黎明之前见识了日寇的三光政策;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中共军队却夺取了16座城,无丢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朱成山在其《抗战期间牺牲了多少共产党将领?——谈对抗战期间牺牲的中共将领群体认识的缺失与失真》一文中指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14年间仅东北抗联将领在抗战中就牺牲了75位,其中师级以上将领72位(见图——以下陆琴提供)。
罗援将军在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各自占有的战略资源、各自为军人授衔的情况等做分析后指出,从“九一八”事变到对日最后决战,中华民族至少有414位将领捐躯,其中共产党武装206位,国民党军189位,民众武装19位。 今天我们在追记、缅怀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英勇抗敌,血洒疆场的百万中国国民革命军的爱国将士们之时,我们需要的是,讴歌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用血肉筑起捍卫民族血脉的新的长城,慷慨赴死、前仆后继的艰苦卓绝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而不是颠覆历史主流价值观,虚无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改造中国的思想和计划,同时广泛寻求群众的拥护”,成功地进行了“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两个命运的决战中,中国各族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做了准备。
其三,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合作,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同盟国及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援助,加快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二)
历史不容忘却是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讲话中指出的,“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牢记历史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避免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这是今年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更紧迫的现实意义所在。
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协调中日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日关系是我国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历史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点不仅要让中日两国的政治家有清醒的认识,也要让中日两国的国民有充分的理解。当前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问题的纠葛,也有现实利益的冲突;既有中日两国各自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因素。这些因素制约着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等关系。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处理双边关系的原则应该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多方面的,然而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是最高层次的国家利益,即使经济利益也必须服从最高层次的国家利益。而现实利益冲突的化解,又必须以正确的看待中日两国的历史为条件。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出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修改历史教科书、用强占的方式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如钓鱼岛)等等,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因此,中日两国的“历史问题”的争端,不是要“搁置”,更不能说“已经解决了”,而是要正视历史事实、记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第一,把握住历史机遇,做好我们国内的工作。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使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脱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统属一个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然而,由于内战,使大陆和台湾处于分离状态,加之国际因素,使得海峡两岸的统一受到长期的阻挠。当前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巩固和发展中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另一方面顺应两岸民意,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和平统一的步伐,海峡两岸共同维护包括钓鱼岛、南海诸岛在内的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中国海洋资源的权益。一个统一、团结、强盛的中国是任何敌对势力都难以撼动的。这是处理好中日关系、化解现实利益冲突的根本保证。
第二,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联合日本国内的和平民主力量,共同推动日本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现实的政治基础。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得到世界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要依据事实利用多种渠道,揭露当年日本对中国的那场侵略战争的“种族灭绝”的性质;另一方面有理、有节地戳穿日本右翼势力虚无那场侵略战争的目的是推卸历史责任、妄图颠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了解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蒙受的灾难与牺牲,才能争取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势力大幅修改安保法制、扩大自卫队的海外活动范围,事实上颠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予以正视、谴责和抵制。
第三,我们应该把日本国民与日本右翼势力区分开来。我们要依据事实利用多种渠道,揭示历史的真相,让日本国民了解,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各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受害方各国人民造成灾难,而且也给作为加害方的日本国民自身带来灾难(广岛、长崎遭受的原子弹灾难就是明证);让日本国民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一场“种族灭绝”的战争,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是没齿难忘的,不是中国人民揪住日本的历史问题不放,而是战争的危害至今并没有彻底消除(战争遗留的毒气弹、未爆炸弹等还在继续伤害中国民众),日本的右翼还在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让日本国民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别的民族的血肉和尸骨之上,日本只有继续走战后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维护东亚的和平稳定,才能和亚洲各国人民一道走向共同繁荣。
我们要支持日本广大国民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增进交往的基本诉求;推动中日两国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民间交流,以增强国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与日本各界民众的友好交往是推动中日关系沿着和平健康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特别要加强对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在涉外事件中,不做违法越轨之事,才能不授人以柄,不给日本右翼势力蛊惑民众反华的口实;要做到有理、有力、有节,以道理服人,以礼貌待人,如此才能体现大国国民的风范。
第四,要妥善把握日本国内的政治动态,依靠对华友好的政治力量,努力做转化对立面的工作。随着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要求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诉求日益占上风,日本社会的右倾化趋向也日益明显。当前日本国内的政局变动,即使首相易人,也不会改变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基本趋势。对此,我们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对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技术合作、环境治理等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事业,给予肯定、支持与合作。但是对日本借助日美同盟扩充军备、把政府贷款政治化、干涉我国的统一大业等必须坚决揭露和抵制。坚持和平共处、反对军备竞赛;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这是中日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处理双边关系的问题上,既要考虑政府、官员的立场,也要考虑国民心态;既要考虑执政党的态度,也要考虑在野党的意见,使我们的应对措施能够被日本进步力量和多数民众所理解。
第五,解决历史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应该是并行不悖的。要使日本社会正确地认识当年侵略中国的历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做长期的工作,但是围绕现实问题发生的利益摩擦,是需要及时解决的。因此,解决历史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应该是并行不悖的。解决历史问题,一是可以组成官民结合的专门机构应对历史教科书、侵略事件的证实、民间索赔诸问题。二是要加强与日本传媒业界的沟通与交流,公正、客观的舆论导向对于正确的认识历史、加强中日两国国民间的互信和友好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可以与日本国内主持正义的学者,加强沟通与联系,以求对于中日两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达成共识,以增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作者钟亚平系国际关系学院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