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老风采

李宗惠:择一事,终一生

李宗惠,男,1936年出生,1956年入党,党龄63年,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退休教授,著名日本文化研究者,曾赴中国驻日大使馆教育处工作。

1111.jpg

2019年5月19日,我们第四次拜访我校日语系退休教授李宗惠。李老师已经烧好水、备好茶叶,在工作室热情等候我们。他问起大家的学习近况后说道:“读大学的时光真好啊,能专心读书。我在广州代课时,远离杂事,有时间认真读书,除了上课都在图书馆。你们要尽快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的时间过得很快,一定要尽快打开自己,找到自己感兴趣并能够从事一生的事业。”

李老师已年过耄耋,思想却从未与社会脱节。知道组内两位同学主修小语种,李老师说“学习语言可以开发智能,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扩展视野,把另一种文化特质植入你的血脉。当时我报考北大日语系时,有很多人看轻语言学习,觉得学外语就是替人说话的,但其实语言不止是交际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智慧。”

李老师回顾他大学期间的生活。尽管学习环境简陋,学生们都怀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至深。当时北大的老师都是专业领域的大家,比如徐祖正、冯至、季羡林等;国家领导人常来北大百年大礼堂来做演讲;学校也经常请一些社会名人,每周六来做报告。这些名家给了他很多思想上的启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自我的理想也在那时建立。在北大学习期间,李老师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日语基础,也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谈起为什么选择日语时,李老师说:“建国初期,国家急需日语人才,我听从恩师季羡林的建议报考日语系,遭到质疑。面对质疑,我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情。日语是我的专业,是一种工具,党和国家让我学日语,让我用日语为国家建设服务,我要好好钻研并运用它,使这个工具发挥更大作用,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它。把本职工作做好,本身就是爱国。”

他毕业后,国家需要高学历人才建设祖国,李老师主动请缨去边疆工作,奉献青春,但最后还是服从分配留在了北京,在北大东语系教书。

1983年李老师到中国驻日使馆工作,面对的全然是个陌生的国家,遇到的困难很多,除了会几句日语外,几乎不了解日本人,不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不了解日本社会,不了解日本的文化。起初他对日本人负面认识多,介绍日本就想骂日本。但当他深入到日本民间,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接触了各界人士之后,他才发现,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日本,而不应是停滞地、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日本。后来,他每次到日本都要通过讲演、课堂教学或者举办介绍中国文化的展览介绍中国的文化。回到国内,他就广泛介绍日本的文化。1989年,考虑到最初去就是为了了解日本好回国教课,应该把在日本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祖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李老师毅然回国,选择继续当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用一颗始终不变的奉献真心教书育人。在日本的这几年使李老师不仅了解了日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改变了他过去的单一思想,他认识到日本不尽善尽美,但也是个存在道德的资本主义社会。

2222.jpg

退休后,李老师依然笔耕不辍,他深知“学海无涯”的道理,不仅潜心研究日本文化,更是致力于推动中日两国民间的友好往来。63岁党龄的他,仍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友好和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他利用自己几十年的时间里积蓄搜集的各种日本的物件,举办了“日本富士展”、“日本之美展”。他说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习俗、信仰、行为习惯和言语举止。富士山是日本文化的代表符号,是日本国的象征,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历史、地理、物候、习俗、信仰......富士山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岳”,是所有美意识的原点,更是精神与信仰的寄托所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物件来读懂日本民族,才能真正做到交流,真正做到“战略伙伴”关系。他主办的日本富士文化展,展品琳琅满目,去参观的学生、老师络绎不绝。富士山晨昏六时的景色展板、各种日本的生活小物件,美术艺术品、富士山的书刊资料等种类繁多,让观众从微观处领略到日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美。

访谈最后,李老师深情地对我们说,日本民族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做事认真细致、富有革新精神,你们要学习他们,培养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大努力,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要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好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才能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宏伟的目标!

“择一事,终一生。”小到清扫屋子,大到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教师的职业,在李老师八十四年的人生中,坚持不懈这一品质每时每刻都彰显着价值。这正是信息时代青年大学生所匮乏的。我们青年人要以李老师为榜样,给心灵降噪,找到所爱、坚守一生。

作  者:王月,外国语学院 2018级本科生

娄攀,历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摄  影:朱学乐,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

采访组:于子涵,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李瑞莎,历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杨川,历史学院2018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