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初心,安轨徐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安体富教授采访记
受访人物:安体富,男,河南省沁阳市人,1938年2月26日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2012-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财政教学委员会顾问。1996年入选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国际名人录》。200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著作和教材十多部,论文300多篇。其中,11次获得中国税务学会、中国财政学会、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等1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
声音洪亮,面容清癯,只有岁月刻下的经纬纵横仿佛在提醒我面前的这位教授是从抗战的烽火岁月中走来的老者。衣着简朴,有如自家长辈的亲切,而桌上那一本《财政研究》暗示着他的身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首任院长,中国财政税收领域的学术大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80年岁月的跌宕,依旧难掩那厚重灵魂包裹下的大师风华。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杨淑婷,十分荣幸能有机会将安体富教授的故事付诸笔尖。
见过抗战最激烈时期的狂轰滥炸,看过国民党军官横征暴敛下的民不聊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让使命感在少年的心头生根发芽。1949年少年先锋队成立,安教授是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成员。1955年入党,1956年转正,彼时年仅17岁的安教授,是学校少有的几名学生党员之一。
1956年,安教授以优异的成绩从百年老校沁阳一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从此开始了与人大的深情羁绊。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安教授的大学四年中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1957年的反右倾运动,将近一年的农村社会主义大辩论,加之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直到1960年,学校的教学秩序才相对稳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参加社会运动也让他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催生了其更为成熟的思想与工作方法。农村社会主义大辩论中,他动员组织群众开会并发表讲话,及时传达中央精神,种种历练使他脱胎于原本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加坚毅自信,也为他走上三尺讲台垒砌了坚实的阶梯。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虽有诸多职务与头衔,安教授最看重的还是教师的身份,是深沉如海的师生情谊。在他看来,师生之间的情谊不是亲情胜似亲情,学生不是儿女胜似儿女。66岁生日时,学生们为他写了一首《恩师颂》,情真意切,令他至今回想起来都充满感动。学院的许多博士生,即使不是安教授直接指导的,过节时也会来电话问候。他的课紧跟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喜爱。除了本校,中国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安教授的课无论讲到哪里,都很受欢迎。退休后的他仍转战在北京和济南两地,给研究生授课。58年的沧海桑田,师者诺言,长毋相忘,时至今日,已是八十高龄的他仍然坚守在讲台上,多次参加毕业典礼与新生研讨课,向90后、00后们提出殷切期望。从教坛新秀到学术大师,安教授人民教师的人生底片从不因名利浸染而变色,此心方寸地,一如最初清明澄澈。为学子自强不息,为人师尽职尽责,有严师之风范,亦有慈父之深情,且学不忘行,行无止境。安教授的毕生心血不仅倾注在培养财税人才上,还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
用大力而有余,入细心则愈研,安教授一直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不断学习中安教授探索着财政理论创新和政策优化建议,其报给中央的科研成果和政策建议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加强对个人收入监控的政策建议》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批示。秉承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学术精神,安教授先后出版著作《财政与金融》等六部,译著一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财政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的构建》等三百余篇,主持了“税收负担”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思想的华光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黯淡,反倒随岁月而延展,触到财税领域每一处角落,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于2016年撰写的《中国财政学研究态势》一文中,根据对财政学科学者个人产出力、影响力和综合评价指标的统计,安体富教授位居个人排行榜第二位。
徜徉浩淼天地,拓植财政学科,学科建设一直是安教授心中的一大牵挂。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成立,作为首任院长,在学院成立大会上,安体富教授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主题报告,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勾画出了学院和学科发展的蓝图,为日后财金学院的辉煌打下坚实基础,并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两个知名品牌。作为中国财政学会与中国税收学会原副会长,这位学界泰斗总是奔走于各地的学术研讨会,平均每年要参加十几次。虽年事已高,但他总想着再多做一些事。为此,他受邀担任了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荣誉教授,致力于更多高校的财政学科建设与发展。
走过苦难岁月,看过风云巨变,他始于初心,潜心钻研,用等身著作谱写着大师风度、大家风范;穿过清贫时光,享过平淡人生,他安轨徐步,始终牵挂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他坚守的是人民教师的人生底片。大师大德究竟为何物,安教授一直都在以行动加以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