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上的特殊“学生们”——记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专家组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里,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中,经常会多了一张慈祥的脸。两鬓苍白的老者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也在认真地听着讲课,还不时地仔细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那股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就像一个学生!这位特殊的“学生”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员。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员制度创建于1996年9月,1998年9月学校正式成立全国高校第一家教学督导室,每年聘请10位老教授从事教学督导工作,至今先后有40余位离退休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员。教学督导员们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大学优良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退而不休作贡献
翻开教学督导员金锡谟教授十年前一本纸张已经泛黄的教学督导笔记本,跃入眼帘的便是仔细而工整的教学督导记录,一段段记录上还有不少红色的小注释,督导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督导的时间与地点、课堂内容、授课方式方法、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态度等等,内容非常详实。当问及金老师有必要对每堂课记述这么详细吗?金老师斩钉截铁地说:“不仅有必要,而且不可或缺,这也是我的功课内容之一。”“我们也是学生,也得做功课呀。”他笑着说。
按照教学督导制度,金锡谟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听课只是完成了督导任务的三分之一,他还得利用大量时间整理每堂课的督导笔记,形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教学督导报告,年度还得形成一篇年度教学督导总结,此外在学期末考试期间巡视课堂,提交《教学督导巡视报告》。
事实上,督导专家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无不都是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的“金老师”。教学督导员原本都是各个专业学有所长的教授,离退休前,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有着显赫业绩。离退休后,这支流动的教学督导员队伍认真履行职责,督导本科生、研究生课堂近万个,记录了8000余份督导教师课堂教学笔记,深入师生调查上万次,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教学督导工作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校教学状况,为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材料,为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建立优质教师队伍建言献策。
自重自爱而自奋
作为教学督导员,田威教授在督导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之身份,当问起他为什么最近很少参加离退休处组织的活动了,田威老师微笑着说:“最近督导任务重,调不出时间参加活动。”难道他们就不能请假,或是换个时间督导课堂?“既然早就约定好了督导时间与课堂,我们就不能随意更改,这是对授课教师最起码的尊重。”田威教授很认真地说,“我们教学督导员考核不亚于在职的教职工呢!”
如果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室,也许人们就会明白,对于一位已经退休的教授而言,满腔热忱地投入更多的带有公益色彩的教学督导工作,在出于对教育事业的一片挚爱之心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样严于律己。
翻开《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统计分表》、《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座谈(个别访谈)统计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员课堂听课纠误数据统计表》、《中国人民大学课堂教学督导流程表》等规章制度,可以发现,随着教学督导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各种严格的督导制度和要求对年已高龄的督导员来说,无疑是一种体力和智力上的挑战。
律他必先律己,自重才会得敬,教学督导员们自觉、自重、自爱的精神衣钵相传,与时俱进地迎接着教学督导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把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关爱送给了如今站在讲坛上的教师们。
教学督导员大多散居在校外,最远的居住在昌平区回龙观住宅区。对于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要在早上八点之前坐在课堂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在每节课前十分钟进人课堂,这已经是教学督导员们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可别小瞧了这十分钟的时间,督导员们可以利用这十分钟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授课教师的相关情况。每人每周4课时的听课任务及完成出色的课堂笔记、督导报告,可以说,专注于教学督导工作甚至比在岗教师还要忙碌。他们那种严谨、科学的治学作风言传身教于师生之间,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醉心督导而自乐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杨先举教授在督导岗位默默奉献十年之久,由于高龄原因已离开挚爱的督导岗位二年了,如今,他还能列举教学督导员在督导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人才。诸如何家弘教授、郭庆旺教授、孙家洲教授、涂光晋教授、吴晶妹教授、殷强教授、辛逸教授、杨伟国教授等等,这些专家学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科研岗位上的中流砥柱。教学督导员每年都参加学校“十大教学标兵”评选活动,深入课堂,推优选优,并推荐了一批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推荐杨志教授入选北京市首批“孟二冬式优秀教师”。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教学督导员们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质量管理研究》、《师风教艺录—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纪实》、《教学督导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这些著作先后荣获了北京市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关心下一代优秀调查研究成果”纪念奖等。
遵循“有督有导,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指导思想,教学督导员为总结出一个个课堂教学好经验而反复调研,为发现的每一堂精彩讲课、每一位杰出优秀教师而兴奋鼓舞。他们在督导过程中常常与授课教师和谐互动,切磋教艺,交流经验,成为年青教师的良师益友、忘年之交。如今,良好的师风师德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潜移默化的重要力量。
人物简介:
1、姓名:金锡谟,男,193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著作《语病求医——文章语病的评析与修改》(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现代汉语》(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8月)等,曾获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员称号,2005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2、姓名:刘凤英,女,1939年10月出生,教授,退休,代表著作《房地产金融》(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月)等,曾获1992年房地产协会论文二等奖。
3、姓名:张泽森,男,193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著作)《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2月)等,曾获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奖,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奖。
4、姓名:田威,男,193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著作《价值工程与创造》(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2月),中央电视台《价值工程》电视讲座录象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年5月)等,曾获1986至1987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优秀授课教师”称号;《价值工程》(电视讲座第二集)获1992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教育节目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电视教育节目评比教育节目类一等奖,获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电教类二等奖。
5、姓名:马月才,男,194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著作《工业经济学》(化工出版社1996年5月)等,曾获1989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6、姓名:杨昌举,男,1944年11月出生,教授,退休,代表著作《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食品科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等,曾获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1996中国人民大学银事达奖教金二等奖。
7、姓名:姜日天,男,194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出版)、《君子国智慧》(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月);获奖:《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于2000年10月,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哲学智慧》(第二版),于2008年12月,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8、姓名:王遦,女,193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著作《工业企业经营档案管理》(档案出版社1991年2月)、《科技文件工程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等,曾获1996年度银事达奖教学二等奖。
9、姓名:袁妮,女,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退休,代表作《现代俄语语法教程?句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6月),曾获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奖。
(执笔人:张铭勇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