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老风采

使命与担当——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

受访人物:邓荣霖,男,193711月生于福建长乐,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经济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顾问。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并留校任教。1979年任讲师。197911月至19822月,国家公派赴南斯拉夫大学进修,在此期间,他在国外发表论文如《论中国企业计划指标及其作用》、《论工业联合劳动组织的职能》等,并为外国学者作了题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回国后,他撰写了《南斯拉夫工业经济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0月出版),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奖。1986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筹建并经学校批准新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企业管理专业。1994年赴香港城市理工学院讲授《中国国情专题讲座课程》,受到欢迎和好评。

邓荣霖的学术活动,可以留学国外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从事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个时期是他回国之后的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领域是工业经济学、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学、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企业管理、中国企业发展与改革、中外企业制度比较。出版书籍有《现代企业组织与领导》(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月出版),《公司经营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月出版)等。

“五指擎天秀井冈,险峰无限过黄洋”。20185月的一天,一位八旬老人时隔52年重上井冈山,爬北山、下龙潭、上黄洋、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再次领会中国革命建设、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52年间,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精神,不负使命与信仰,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学术研究做出卓越贡献。这位扎根中国实际,投身学术教育的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邓荣霖。

1957年,在这个特殊的年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为了能够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认识到人大的办学理念和使命就是“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后,邓荣霖也将此树立为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抱着这样的心态参加了人大的高考,最终入学并就读于工业经济系。这个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青年,就此离开福建来到北京,与人大结下不解之缘。在这所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里,他不断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到19606月,他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想到自己入学伊始确立的“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的信念,留校任教成为他的不二选择。

自留校任教以来,数十年的学术教育生涯,学校给予邓荣霖有一个简洁的四字评价——热爱教育。这种热爱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坚定选择,体现在机会面前的开拓进取,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

人民大学停办期间,邓荣霖离开了自己的教学岗位。在北京市委研究所做调研工作的时期,他所参与的对有关工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报告的撰写,不仅提升了文字写作水平,更充实了对企业的实际认识和感性知识。研究所的工作渐入佳境,但是人大复校的消息一出,重回三尺讲台、继续教研工作就成了邓荣霖的不二选择。

重返讲台的邓荣霖,没过多久却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南斯拉夫语言。当时正逢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选派一批学者出国访问,学习南斯拉夫这一更早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和知识,用以回馈祖国。无论是作为一名党员,还是醉心于学术研究的学者,面对这样的机会,都应该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向上的面貌、认真刻苦的态度接受这一任务,不负期望,充实自己,报效国家。197910月,他成为国家公派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19826月,留学归国后的邓荣霖在人大开设了工商管理的新课程,即公司治理与实务。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企业亟待改造,相关学术研究由工厂管理转型为公司管理已经获得全国范围内的认可,这位拥有“优秀留学人员工作者”称号的年轻学者在取得了校内教学研究的技术成就后,还参加了校外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学术活动,不断深入研究,取得众多工商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为改革开放的进程添砖加瓦。

在学术研究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研究中,邓荣霖成就斐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在教学工作上,他也做到了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何为“教书育人”。从教五十周年,邓荣霖得到了“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评价。要求学生准时上课,自己便一定要做到五十年如一日地提前到达课堂。他至今仍留存着一份校报,报纸排版中有一个小角落,是他所交学生的投稿,记叙了他有一次小腿骨折但仍然拄着拐杖登上讲台授课的情景,简短的文字中是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情感,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能够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钦佩与感激,大概就是对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褒奖了。

在人大的五十年,为新中国奋斗的五十年,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邓荣霖心中早已有了一杆秤。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研结合教学相长,光阴似箭耕耘一生,是他的人生道路上的切身体验;专中有博博中求专,学术思维创新为魂,实践常青理论不止,科学知识代代相传,是他治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既有修养又干实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感谢时代抓住机遇,坚守使命坚守信仰。50年培育新中国人才,40年见证改革开放,在与人大结缘的岁月中,在与新中国建设密切相关的时光里,邓荣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52年前首次登上井冈山,这位教师党员在革命圣地接受信仰与精神的洗礼;52年后,他再度领会伟大精神,回望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伊始,这位青年学者秉持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观念,远赴南斯拉夫,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深入学习现代公司理论知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他站在了2018(首届)中国管理模式全球论坛的讲台上,以“中国企业管理40年”为主题,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历程,深入总结了中国企业管理理论。

回望这数十年的种种,身为党员,邓荣霖确实做到了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作为学者,他一直立足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而二者相结合,便是一生践行的使命与担当——“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

作者: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 郝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