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老风采

不老男神高铭暄

受访人物:高铭暄,1928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是我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人、开拓者和学术泰斗,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长达半个多世纪。高铭暄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昌教授合称为中国刑法学界“北高南马”。

耄耋之年似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这并不适于高铭暄老师。在认识高老之前,我从未想象过一位九十岁高龄的长者,能够精神矍铄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笔耕不辍地著书立说,还能够每天坚持学习英语。高老的不凡,不仅浸透在他朝阳般的生活活力和学术生命力中,还镌刻在他过去几十年的求学、治学经历以及永不褪色的人格魅力中。

高老出生于1928年,在动荡的战争年代踏上了坎坷的求学之路,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开拓了法学教育事业。凝聚25年心血,前后起草38稿,他最终磨成新中国“刑法”这口宝剑。改革开放迄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法学繁荣建设30余年,高老的学术事业亦蓬勃发展了30余年。

1951年,从浙江大学转学到北京大学的高老本科毕业,保送到人大攻读刑法学研究生,从此半辈子的时光,都在人大法学院(法律系)度过。高老曾荣获人大俄语竞赛一等奖,奖金300元,他转手就把钱借给了一位急需钱结婚的同学。高老对金钱一向淡然,2009年“京师高铭暄刑事法学发展基金”成立仪式上,他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30万悉数捐出。他说:“钱财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省则省,该花就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学术研究上,值!”

195410月,高铭暄老师接到通知,去全国人大参加刑法立法工作。但后来政治运动频仍,立法工作一度中止。高老也被分配到北大医学院负责医护班的教学管理。他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在新岗位上兴致勃勃地寻找值得突破的方向。彼时的他将目光投向法医学的历史研究,并学习到医学研究采用的文献综述的方式,为以后的刑法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打下了方法论基础。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希望的种子从禁锢已久的思想土壤之下破土而出。高老顺理成章参与了刑法修订。得知珍视的33篇草案修改稿被当作“垃圾”一把火烧成灰烬后,他的心凉了半截,又庆幸爱记笔记的好习惯得以留存一些珍贵的立法材料。197971日,这部一波三折的《刑法》草案终被表决通过,高老也已从青春年少的小伙,变成了两鬓零星添白的中年。

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刑法的理解与适用都存在问题。莘莘学子也急需一套系统而权威的法学教材。作为唯一一位始终参与刑法立法的学者,高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写出近20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与诞生》。紧接着,他又参与主编教材。他的体力一再透支,最终患上稍一动弹就筋骨欲断的腰疼病。他在家人劝说下勉强躺了一天,第二天就想出了躺在躺椅上工作的方法——肚子上立一块木板,稿纸夹在木板上,一手扶着木板一手写字。上班时就拜托人开车连人带躺椅一起送去办公室。新中国的第一部刑法学教材,竟是高老这样躺着主编出来的。

此后,高老坚持并完善中国刑法学体系,修订刑法时,他曾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主张修改“反革命罪”为“危害国家安全罪”,也曾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时至今日,他仍然为逐步消除死刑而努力。

1983年,高老作为代表获得第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学习的同时,积极展示他的学术观点和成果。在频繁的交流中,高老成为国际刑法学协会的个人会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法学会获准以组织的名义加入,在国际刑法学领域有了一席之地。19999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刑法学协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上,高老当选为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兼任该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基于高老在刑事法律领域为推动实现法治精神与人道关怀的巨大贡献,2015415日,他被授予“切萨雷·贝卡利亚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20161122日,日本早稻田大学授予高老名誉博士学位。

作为刑法学界的泰斗男神,高老的成就不只体现在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他曾说,培养、指导他的学生们,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乐趣和成就。1984年,高老成为我国第一位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培养了67位刑法学博士。高老的言传身教并未止步于治学的严谨、勤奋,还有他的人格力量、坦荡胸襟和执着担当。高老治学严谨,无论参与什么规模的学术会议,他都一丝不苟,不流于形式。他坚持一笔一画亲笔手写每一篇论文和演讲稿。高老也将这份严谨延续到育人,对于学生每次交给他修改的文稿,都会逐字逐句批注,包括标点和行间距,因为他认为标点符号也有表达文义的作用,会影响行文逻辑。高老还有一位从台湾辅仁大学追随而来的忠实粉丝,她在听过高老演讲后,坚定地踏上了“追星”之路,并选择来到人大法学院攻读硕士。

高老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却总是乐观积极,豁达开朗。面对学术上的质疑和争锋,他始终尊重百家争鸣、友好交流。面对尊重和赞赏,他总说这是过誉,自己的成就只不过是历史和机遇的助推。这位著作等身的学术泰斗,耕耘数十年成为中流砥柱后,仍能保持初心,这才是给年轻人最好的教育。

如今,高老仍然是一位“空中飞人”, 奔波于世界各地。每每看到满头银发的高老在法学院阶梯匆匆走过,我惊诧于老师的工作强度,也担忧老师的身体状况。我看到高老的眼睛虽然依然有神,但难掩几处红血丝,担心地问道:老师现在是否依旧晚睡?他笑了笑,说事情太多了,白天挤着用,所以还是睡得很晚。他的裤兜里常备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走起路来沙沙作响。他并非不用承受岁月的无情和病痛的折磨,而是承载着责任和理想,有着更坚定的脚步和更温暖的力量。


创作团队

组织者:阎 芳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

采访人:牛文静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级硕士生

黄骏庚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级硕士生

王荣珮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级硕士生

作 者:牛文静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