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 西藏民族大学调研 看望慰问支教老师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做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以下简称“银龄计划”),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一行赴对口支援学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以下简称“珠宝学院”)开展调研,与珠宝学院有关领导座谈,了解实施情况和受援需求,研究推进下一阶段工作的思路举措,看望慰问我校到岗支教银龄教师刘文秀和唐跃进。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杨海燕,珠宝学院副院长郭甦、郑晓华,支教老师所在学院负责同志,2位银龄教师,拟下学期参加支教的经济学院退休教师彭刚,离退休工作处干部约20余人参加座谈。
杨海燕表示,银龄计划已经实施了三年,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阶段,此次来主要进行工作的梳理总结和巩固提升。2020年作为“银龄计划”工作开展实施的第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将相关工作纳入学校的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克服疫情带来不利影响,通过选派退休教师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支教,贯彻脱贫攻坚工作精神与工作方针,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自2020年“银龄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先后共派出8位退休教师赴滇西大支教,作为首批支援滇西大的银龄教师,刘文秀、唐跃进两位老师在珠宝学院工作已三年时间,为珠宝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根据教育部关于“银龄计划”的部署要求,主动担当,持续作为,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珠宝学院副院长郭甦介绍了珠宝学院的创办历史,以及腾冲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渊源。对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以来给予学院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珠宝学院的学生们因银龄教师看到了教授名师的风采,欢迎人大多来指导交流。
珠宝学院副院长郑晓华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银龄教师在学院的支教情况。她表示,“银龄计划”给学校发展和兴疆固边带来巨大帮助,在缓解学校师资紧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银龄教师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品格。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银龄教师的作用,把银龄教师这个宝贵资源用好用足,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创优服务保障,推进银龄计划深入实施。
支教教师、原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退休教师唐跃进表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不远千里来腾冲看望银龄教师,在珠宝学院支教的三年里,感受到珠宝学院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银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到位,助教等同事在工作上提供悉心帮助,当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淳朴礼貌。腾冲当地风景优美,在课余时间参加运动徒步,生活丰富。今后将服从组织安排,继续发光发热。
支教教师、原国际关系学院退休教师刘文秀表示,在支教三年中,面对学生基础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新情况,积极重新备课、创新授课方式,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作为部门负责同志,指导年轻教师科研工作,开展科研项目、学术讲座,担任竞赛评委,从多领域发挥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为银龄教师支教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珠宝学院为银龄教师支教支研提供了巨大支持,在此向两家单位表示衷心感谢,表示一定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助力珠宝学院高质量发展。
彭刚表示,“银龄计划”的实施非常有意义,为银龄教师在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搭建了平台,党和人民培养我们一辈子,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余热。
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珠宝学院校区和银龄教师宿舍,了解当地办学环境和银龄教师生活条件。
晚上7点,彭刚教授在珠宝学院礼堂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讲座,腾冲市部分单位领导、珠宝学院全体教职工、部分专业学生共计近1000人聆听讲座。珠宝学院党委书记张雷担任主持人。
讲座结束后,张雷表示,彭教授的讲座非常精彩,以后希望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发奋学习,今后能到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最后,张雷再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对珠宝学院的帮扶,欢迎更多银龄老师来到云南,来到珠宝学院贡献智慧和力量。
4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杨海燕随教育部调研组赴西藏民族大学调研“银龄计划”实施情况,看望慰问我校支教银龄教师、原应用经济学院退休教师付晓东。
2020年,教育部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面向西部地区行业、产业、企业急需的紧缺专业,遴选组织一批高校优秀退休教师支教、支研,缓解受援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助力西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扶贫、决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作为首批加入“银龄计划”的支援高校之一,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后又增加新疆政法学院和西藏民族大学两所对口支援高校,每年选派符合条件的退休教师赴以上三所西部高校开展支教活动。今后中国人民大学将会选派更多的银龄教师奔赴西部,重回讲台,继续投身教育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