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25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教师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精神,进一步深化“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银龄计划”)实施成效,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召开2025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教师座谈会。会议由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杨海燕主持,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李明奎参加会议。
我校银龄教师中,刚刚结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支教的国际关系学院刘文秀教授,正在普洱学院支教的外国语学院王维东教授,正在滇西大支教的商学院张志强教授,曾在西藏民族大学支教的应用经济学院付晓东教授,以及拟申请“银龄计划”支教的国际关系学院李庆四教授和哲学院李茂森教授,共6名银龄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杨海燕首先系统介绍了“银龄计划”的政策背景、我校2020年以来的实施历程及银龄教师支援西部高校的整体成效。她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我校银龄教师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师资素养稳步提升,已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座谈会上,6位银龄教师结合支教经历和感想深入交流。他们一致表示,感谢学校对“银龄计划”的重视与支持,将秉持“教育报国、按需所往”的信念,在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培育等领域主动担当。教师们谈到,“银龄计划”不仅为退休教师搭建了延续教育生命的平台,助力其在教学创新与技术应用中实现“老有所为”,更通过跨地域教育实践,推动个人经验与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了人生价值与科研视野的双重提升。结合学科特色,4位有支教经验的银龄教师分享了支教中的实践案例,并强调需在教学经验传承与地方生源特点间找准平衡,在教学实施与管理规范间形成合力。针对计划优化,教师们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强化“传帮带”机制设计,明确银龄教师与当地教师的协同分工,助力师资队伍长效建设;二是健全三方沟通机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构建学校、受援高校与银龄教师的协同发展共同体;三是推动受援高校完善对接机制,强化教学理念落地转化,提升支援实效;四是推动教学目标与科研要求落实细化,为银龄教师开展工作提供精准指引,让教育支援惠及更多师生。
会议最后,李明奎作总结发言。李明奎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感谢各位银龄教师对国家教育事业和“银龄计划”的支持,银龄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青年干部树立了榜样。他表示,离退休工作处将进一步强化保障服务,筑牢银龄教师的“后援阵地”,畅通各方协同的“联络枢纽”,切实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同时将持续动员更多退休教师参与西部教育建设,推动“银龄计划”在促进教育均衡、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还为在座银龄教师发放了最新一期校报,鼓励大家身在祖国边疆也持续关注学校发展,凝聚校地教育协同的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