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轮播

离退休党委赴延安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陕公精神”党史、校史学习教育活动

2024年9月19日至23日,中国人民大学离退休党委特邀吴玉章老校长孙女吴本立和离退休党委领导班子、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党支部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工作人员等35人共赴延安,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陕公精神”党史、校史学习教育活动,重温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探寻抗战烽火中走来的陕北公学光荣历史,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陕公精神转化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力量和行动,重温永不褪色的红色峥嵘,以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团结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

本次延安行将专题讲授、现场讲解、现场授课、仪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相结合,参观了陕北公学旧址、成仿吾旧居、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炮兵学院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宝塔山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还特别安排前往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参观村史馆、知青旧居,实地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真挚情怀。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见证了陕北公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并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历史。毛泽东同志对陕公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生动的画面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党在抗日烽火中亲手创办陕北公学的光辉历程。来到成仿吾雕像前,全体党员纷纷驻足,表达对成仿吾老校长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1937 年11 月 1 日陕北公学在此举办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出席并为师生做报告。2000 年,陕公联大老校友在清凉山下修建了陕北公学旧址纪念碑亭,2010 年中国人民大学 1986 级本科校友发起捐资修复陕北公学旧址倡议,筹措了百万元资金,并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2012 年 11 月 1 日上午,陕北公学旧址暨中国人民大学延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种高级和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和摇篮之一。延安鲁艺与中国人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39年,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联合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鲁艺部分师生组成华北联大文艺部,与其他部系同志一同开赴华北办学。而华北联合大学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步入旧址,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思绪被革命战争年代的鲁艺时代老一辈艺术家所打动,深深钦佩他们在困难时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技师还向老同志们介绍了版画的发展史、木刻版画制版技法和印制技法,现场赏析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体验版画印制。

“入沟二三里,拓地百余弓,四五小屋绕,洋房峙其中。”迈入炮兵学院旧址,用红砖砌成的二层小洋楼映入眼帘,这是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保留下来的唯一建筑。1942年7月,朱德邀请吴玉章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并留他在南泥湾休养。吴本立老师带领党员们登上红楼,参观吴玉章老校长曾居住的房间,墙壁上悬挂着吴玉章老校长以亲身感受写下的《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这首诗,热情歌颂毛泽东“艰难出奇策”,歌颂朱德“将军有深谋”,歌颂屯田运动“非徒益军饷,也在育英才”,记述了南泥湾“荒山变桑田”的陕北好江南的景象,热情歌颂了南泥湾精神。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于1947年3月18日撤离,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从此,这座古塔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灯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航船指引了方向。宝塔山下,老同志们触景生情,穿上陕北风情服饰,舞起秧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书记毗邻而居,运筹帷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辈,用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在半山腰的窑洞里点燃一盏盏油灯,照亮一个个不眠之夜,也摇曳着解放全中国的黎明之光。七大会址、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主席种菜的菜地、住过的窑洞……一处处伟人的足迹,令同志们频频驻足,无不彰显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严格自律的简朴生活作风。

延安新闻纪念馆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端,记录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新华社、广播、出版等宣传机构的历史。这些宣传窗口扎根群众、讴歌群众、唤起群众,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革命的最终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万众瞩目清凉山”,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延安的奋斗故事激励着全体党员。

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爱国教育重地,收藏和保护了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期间3万余件(幅)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和资料。通过聆听讲解,一幅幅照片、一本本书籍、一组组数据使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英勇奋斗和巨大牺牲,更加为革命先烈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的初心和忠贞信仰而震撼,共同追忆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的红色印记。

现任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此前曾担任延安新闻纪念馆馆长和鲁艺纪念馆馆长,积极支持修复陕公旧址、提升鲁艺旧址,刘妮馆长对人大有着深厚感情,专门抽空为人大离退休党委一行作了三个小时专题辅导报告。刘妮以《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题,通过两个“斯诺”的视角,回顾了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的采访,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下的真实面貌与革命道路,为国际社会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历程。她利用珍贵照片与人物故事,再现了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强调延安红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

学校原党委书记、离退休党委第32党支部书记程天权认为,本次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细节充分,以历史关照现实,将延安赋予了时代精神,将革命理论和传播实践紧密结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体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会后党员们纷纷表示,要从延安精神中追寻初心,校准方向,汲取前行的动力,面向世界讲好波澜壮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光照千秋的延安红色革命故事。

人民情怀矢志不渝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伴随着熟悉的旋律,老同志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到久负盛名的农垦精神和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南泥湾。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大家仿佛置身于当年开荒屯田的现场,三年多的奋战,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全体党员深切感受到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艰辛和火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党徽广场中,全体党员举起右拳、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在革命圣地庄严宣誓,让所有党员心潮澎湃。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全体党员怀着敬仰之心专程赴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来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锻炼、生活7年的地方。在梁家河村史馆,党员们通过现场课和现场参观讲解,深刻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此生活学习的经历,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事迹。在梁家河知青院落,通过诸多照片和实物,大家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群众同甘共苦、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

曾在梁家河插队的刘爱平老师现场找到了知青墙上自己的名字

习近平总书记居住过的窑洞和床榻

党员赵永奎、马秀芹现场朗诵《回延安》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党员同志一致认为,本次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也是一次全面深刻的思想淬炼,将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心体味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深邃逻辑,探寻延安精神的历史和时代价值,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仰、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饱满的热情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