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夕阳红之声

统计学院易丹辉


三十四载耕耘路 初心无改矢志行

受访人物:易丹辉,女,统计学院教授。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数学专业,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1984年12月留校任教。长期致力于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面向经济、金融、保险、管理、医疗等。

时光荏苒,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探索中谋前进,在改革中求发展,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岁月如歌,易丹辉在教师岗位默默耕耘三十余年,秉持“立学为民,治学为国”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辉煌。

易丹辉见证了无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性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她也从一名统计系的毕业生成长为了统计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勤奋以治学,平实以做人,立学为民,治学为国,三十余年,初心从未改变。

遇统计 一生之所爱

1966年,正值易丹辉高中毕业、准备高考之际,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终结了她的大学梦。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她毅然决然重拾数理化课本,追逐心中的梦想,最终以优异的数学成绩考入了呼兰师专数学专业。

初入大学的她对于未来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学习数学究竟能做些什么?毕业之后,她究竟是做一名教师还是继续深造?她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和当时教授概率论的高洪英老师聊天,也正是高洪英老师为她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统计成为了她一生钟爱的研究方向。在周兆麟老师的鼓励下,作为一个纯粹学习数学、非统计科班出生的本科毕业生,易丹辉迈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历程。

识统计 勤奋以治学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工业方面,国家开始进行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全面发展。这对工业统计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易丹辉跟随导师王文声投入了工业统计的研究中。

回想起那段日子,易丹辉说,他们几乎利用了所有的休息时间,跑遍了导师联系到的所有工厂。棉纺厂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还在耳边,纺织厂钻鼻刺痒的小毛絮也历历在目,去清河毛纺厂的路途颠簸仍记忆犹新。他们听讲座,看报表,开展讨论,虽然四处奔波,风尘仆仆,却收获了对工业统计的知识,提升了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能力,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国务院工业普查办公室实习期间,易丹辉跟随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村办企业的规模进行了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村办企业和农业的划分标准,使得工业统计更加合理规范。正是这些辛苦忙碌的日子让她认识到,吃苦耐劳永远是做学问的主旋律。三十余年,她坚持勤奋治学,认真严谨的学风始终如一。

入统计 平实以做人

1987年,导师王文声的病逝对易丹辉的工业统计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她虽然在读研期间,跟着导师走访过不少工厂,参与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对工业统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刚从数学专业转向统计专业,统计知识尚不完备,经济方面也只是略知皮毛,很难独挡一面开展专业研究。

此时,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初步改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日用品和食物短缺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善,居民消费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居民消费统计的研究也提上了统计研究的日程。正在易丹辉思考、摸索的时候,统计教研室的尹德光老师向易丹辉提出了进行“居民消费统计”研究的建议,并希望易丹辉发挥数学基础扎实的优势,做一些模型、定量方法的研究。

这一建议让易丹辉眼前一亮,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同意与尹德光老师合作进行居民消费统计方面的研究。随后二人进行了分工:尹德光老师侧重居民消费的定性研究部分,易丹辉侧重定量研究部分,开始合作撰写《居民统计消费学》著作。在尹德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易丹辉大量阅读资料和文献,对居民消费方面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细致地钻研。在尹德光老师的积极努力下,《居民消费统计学》很快得以出版。

在著作署名时,尹德光老师毫不犹豫地让易丹辉作为第一作者。而易丹辉则坚持尹德光老师是第一作者,因为不仅撰写出版这本书是尹德光老师的主意,而且全书的绝大部分构思也是尹老师提供的。可是尹德光老师却说,易丹辉年轻,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她把这本书作为起点,在统计之路上走得更远。易丹辉被尹德光老师高尚的品格、真诚的眼神、诚恳的话语深深感动了。

正是有了一批像王文声、尹德光老师一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学者,统计学院才能走到今天。易丹辉幸运的是,在自己艰难奋进的征程上,有这样一批默默奉献的长者辅佐、相伴。仰望他们之时,易丹辉也不断审视自我,耕耘讲坛三十余载,淡泊名利,一心治学。

用统计 立学以为民

2003年“非典”病毒席卷全国,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非典”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威胁,全力以赴,抗击“非典”。此时,某医学院采集了一批“非典”患者的数据,提议利用这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非典”的治疗效果。“非典”肆虐,人心惶惶。医院对“非典”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中医治疗的介入会不会对治病有所帮助?这些都成了人们最为关注并需要马上给予回答的问题。易丹辉欣然接受了任务。

易丹辉认识到生物医学统计不同于传统的“时间序列”研究,其涉及的数据以个体数据为主,持续时间短,数据点少。生物医学统计致力于利用个体资料评估整体的效果,这需要对数据进行纵向研究。她开始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开展纵向数据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很多经典的统计模型并不适用于生物医学统计,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改进和扩展。在她看来,生物医学统计所做的工作与老百姓的生活切实相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自2003年以来,易丹辉一直致力于生物医学统计的研究,运用统计方法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项工作终将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四十年来,易丹辉和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奋斗者共同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成长史。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爱国之心始终如一。在一次次的历史转折点上,他们与中国共同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无悔的选择,坚定不移向前走。芳华已逝,但是精神犹存,只愿后来人能追求前辈的脚步在新时代的摇篮中,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创作团队

组织者:郭 栋 |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采访人:卫思妤|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

薛媛媛|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6级本科生

钟欣然|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6级本科生

吴成诚|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6级本科生

作 者:卫思妤|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

薛媛媛|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6级本科生